南京市“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三期培养对象首场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在南京一中正式启动
10月9日,“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三期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在南京市第一中学举行。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南京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处长黄渭波,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书记陈旭辉,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副主任殷树凤,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朱刚,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张元宁出席启动仪式。当天,5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三期培养对象分享交流成长经验,“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南京市第一中学教师发展处主任李昱蓉作了题为《构筑有思想温度的思政课堂》的首场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
第三期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上,南京一中党委书记居艳致欢迎词,希望以此活动为契机,共同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书写南京教育的美好明天。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介绍了南京市“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工作开展情况及教育教学主张系列报告会安排。刘大伟所长介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作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接续项目和全省最高层次的教育人才培养工程,自2020年启动以来,受到南京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从2020至2025年,全市六期共累计推荐入选43人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0月9日起至10月17日,6位第三期“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将陆续举办报告会,发挥“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引领、示范和导向作用。
随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杨军、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书记曹海永、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书记杨树亚、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校长孙进、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副主任戴厚祥5位第三期“苏教名家”培养对象结合自身的成长发展情况轮流分享经验。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在讲话中指出,“十四五”以来,市教育局一直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号工程”,名师培育更是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他就新时代、新形势下名师名校长的培养提出新要求:一要高擎思想旗帜,把握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二要突出创新驱动,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范式的变革;三要完善机制保障,构建富有活力的领军名师的成长生态。他强调,要助力培养对象及时总结、凝练、传播教育教学主张;要充分发挥培养对象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报告会、名师工作室、“四有”好教师团队等多种渠道,带动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形成名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
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充分肯定了南京市名师名家培养已取得的成绩,从政策推动、掌握情况、引领发展三个维度介绍了全省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成效,并指出下一步要推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继续向上、向实、向深发展。张卫星处长强调教师培养体系的基本构建要服务全省全体教师,让每位教师成长为更高层次的教育人才,打造以“苏教名家”为标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谱写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首场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聚焦有思想温度的思政课堂
当天,“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南京市第一中学教师发展处主任李昱蓉以《构筑有思想温度的思政课堂》为题,开展首场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
李昱蓉老师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何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入脑、入心和入行应该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断叩问和追寻的问题。李老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个人与团队在教学实践路径方面的探索,并指出价值引领始终是思政课的首要目标,所以思政课不仅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韵,不仅仅应该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生命的对话、价值的塑造和情感的共鸣。
李老师分享,“温度课堂”的温度应该来自于这几个超越:一是超越考试边界,真正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理解思政课的时代价值,通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第二超越课堂边界,因为它的实践性和知行合一的要求,支持我们必须要开门上好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开发设计多种类型的学科实践任务;三是超越学科边界,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的契合点,真正落实协同教育发挥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思政课本质的认识,将技术理性与教学情感有机融合,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中守住人的情感温度,毕竟在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捕捉、价值困惑的引领中,思政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需要发挥思政课特有的引领力。”
接下来的团队展示中,南京市第一中学郝良群老师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虹老师结合教学实践与创新经验,从不同角度分享如何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郝老师认为,议题式教学十分重要,它能将严肃抽象的思政道理转化为价值融情的生活叙事,以解决师生经验与学科知识的隔阂问题,凸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实现知识与主体生命的有机融合。常老师介绍,团队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启发式”与“沉浸式”相结合、“时代性”与“典型性”相结合,融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培养科学精神,从而实现思政课的课程目标。
报告会展示结束后,三位专家就报告内容进行了专业点评。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表示,自己非常认同李昱蓉老师所分享的有思想温度的思政课。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应该是具有“神奇手指”的人,能让抽象的、冰冷的教材变成有思想温度的生活化、情境化的东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冯建军认为,李昱蓉老师所主张的“有温度的思政课”,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冯院长表示,上好思政课关键是老师要有温度,“思想”经过“温度”的加工才能变成真正的自己的东西,思政课一定要有方向引领、要以生活为底蕴、要以知识为根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原校长杨维风认为李昱蓉老师及其团队构筑的“有思想温度的思政课”,既立足思政课堂,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又超越课堂边界,开门上好思政课。
最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对首场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进行总结:“今天举的这些案例就是让思想如何有温度,这些案例能够深刻体现课程教学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南京一中的实践探索,能看到他们在不断推动课堂变革。在接下来陆续开展的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中,每位培养对象要强化问题导向,强化实践导向,不断在实践改革中深化个人教育教学主张。”
当天,南京一中教育对口支援学校陕西省镇安中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学习南京市“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三期培养对象首场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