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共话教师专业成长与精神追求
3月28日下午,以“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在之间”优教育文化空间举行。研讨会汇聚教育学者、教研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育家精神如何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滋养教育实践,我校六位老师现场聆听了研讨会精神。
廓清迷雾:教育家精神距我们并不遥远
“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教育家精神能发挥什么作用?”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在之间”会场,并在圆桌沙龙“重塑教师专业生活,教育家精神照亮课堂”中获得了答案。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副校长王伟回顾了于漪老师平凡却又伟大的教育生活,就“教育家精神”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当时在校内建设人民教育家于漪展厅时,于老师否定了原有的设计,坚持自己完成布展方案,把展厅变成讲故事的地方,从微观而非从宏观着力,选取教师生活的截断面告诉大家,教育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激发个体生命的波澜。“教师是农人,教育是农业,教师要穿梭于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与学生共成长,将教育家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动力,使之“在地化”,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追求这种精神。”教育家精神距离普通老师并不遥远,教育家精神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标杆,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实践,这既是教师专业性的生活化表达,也是教师超越性的常态化建构。
深研实践:从课堂扎根到生命自觉
“教师该如何用教育家精神来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不是活在书斋里,而是活在学生中间。”教育家精神是星空,是生根的沃土,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阶梯。我们要立足课堂,扎根教育,王伟老师以于漪三次备课为例,提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做法。如备课时,第一次自己思考;第二次阅读参考资料,补充自己思考的缺漏,核验自己的设想;第三次通过课堂来备,关注学生的疑问与思考。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主任王丽琴提出“在课的研究中提升专业生活”,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芳进一步补充“由教书技能转变为价值引领,转化为生命自觉”。从扎根课堂到生命自觉,这是教育家精神不断内化的路径,也是我们教师生活的应有之义。
此外,研讨会还从政策引领、课堂实践、教育理念、教研创新等维度,探讨了如何以教育家精神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北京市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在主题演讲中提出“让生命在场”的核心理念,呼吁教师追求生命“如其所是”的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在场”的本质,以教育家精神守望职业信仰;同济大学教授王建芳则结合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小学的成功案例,剖析如何通过深度教研激发教师成长自觉;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副校长季璇以“心怀大我、甘为人梯”为题,深情追忆师者仲广群,展现这位杰出的校长、优秀的老师对后辈的深远影响,用实例向我们说明,好教师要像教育家那样,忠诚自己的事业,生命为祖国而澎湃,用行动诠释至诚报国。
大家对话:寻找教师人生的意义坐标
“AI时代,教育家精神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与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的深度对谈,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当下大火的Deepseek实则暴露了一直以来教育的某些弊病,例如偏重机械记忆,显然人脑的储存远比不过机器的存储,因而教育应从重记忆转向重“想象力、创造力、激情、热爱”等等。新时代的老师要掌握并应用AI技术,就应像童话故事中的马良与神笔之间的关系,始终应是由人来主动握好AI技术这支神笔。李政涛指出:“‘人’的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不是被淹没,而是被凸显。”成尚荣则呼吁教师“以自觉的生命姿态,积极迎接教育生态的大变革,在课堂中书写教育家的精神叙事”。生命实践学派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优点,就是守护教育理念,为人工智能立法,用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两位学者从理论到实践,为现场百余名教育工作者勾勒出教育家精神落地的现实路径。
本次研讨会通过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为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我们要着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教育家精神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将其转化为生命的自觉追求,成为一个个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情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