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园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院士1课堂丨探析“种子选手”背后的大国“粮策”

日期:2025-03-14 来源: 作者: 浏览:
A- A+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耕地只占世界的9%,淡水只占6%,却养活了全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怎么做到的?3月12日,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做客南京一中北校区,为广大师生揭秘一粒种子背后的国家战略。万建民院士以《发展种业科技 保障粮食安全》为题,用略带苏皖口音的亲切话语娓娓道来,在春意萌动的校园里播撒下关于生物育种、粮食安全与民族未来的思考。

从吃饱到吃好,确保粮食安全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但仍进口1.6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19%。”讲座一开始,万建民院士便用一组数据,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粮食安全背后的隐忧。

据介绍,保障粮食安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量保障;第二阶段是质量保障;第三阶段是保障食物的营养与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我们仍然处于第一阶段。”万建民院士语重心长地说,看似吃饱的国人中,仍有3亿人处于“肚子饱了,营养却饿着”的“隐性饥饿”。

此外,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安全挑战。

诸多的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出了发展种业科技的战略意义。“生物育种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万建民院士说道,“因此我们要培育高产、抗逆、抗病虫、资源高效利用的品种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际种业博弈:看不见的科技战场

放眼全球,拜耳、科迪华、先正达等世界上最大的20家跨国种业公司几乎控制了全球种子。其中,前五大公司占据了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65%。“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和标准,抢占创新高地,控制了种业市场。”

在如今的国际种业博弈中,大数据、信息技术与育种深度融合已成现实。课堂上,万建民院士的分享逐步深入,“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转基因、分子定向设计、干细胞育种,加快了种子产业的变革;生物合成技术如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可能颠覆农业业态;人工智能如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无人化、网络化,将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以基因编辑产品为例,全球目前已经有680多种基因编辑产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人们培育出了耐热的水稻、抗旱的玉米、快速生长的鱼、抗蓝耳病的猪,以及可以改善睡眠质量、降血压的番茄等。

在这场由技术突破引发的农业产业变革中,竞争愈发激烈,但中国科学家正在逆袭!

中国种业攻坚,看中国农业的奋进之路

我国的种业市场潜力巨大,1999年至2024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空间从330亿增长至1563亿,年复合增长率为7%,成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

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万建民院士分享的一组数据,展现出我国科学家的发愤图强。

“育成新品种7万余个,实现7至8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45%以上,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

“粮食总产由1949 年的 2264 亿斤,提高到2024 年1.4万亿斤,提高5.24 倍。”

“粮食单产从69 公斤/亩提高到394.7 公斤/亩,提高4.73倍。”

万建民院士特别提到了水稻,“目前,我国大概有4.3亿亩水稻,平均亩产477公斤,在全球范围内总产排第一位,单产在规模化种植国家里面排第一位。”

2006年开始,我国人均稻谷的占有量已经超过了消费量。同时,人均大米的消费量开始下降,“因为肉、蛋、奶、蔬菜、水果吃得更多了”。

 从2008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抗虫水稻,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一大批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相继诞生。

同时,我国的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位居世界前列,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和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亦在稳步发展。

如今,我国拥有全球21.9%的生物技术专利,数量仅次于美国。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五大农作物的高质量论文总数超过美国。其中,水稻、小麦、棉花的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第一,玉米、大豆的排名第二。

“在作物科技领域,我们的基础研究在世界上是排在前列的,现在部分已经超过了美国人。”万建民院士笑着说道。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容丝毫懈怠。万建民院士指出,我国生物育种面临着基因资源深度挖掘不足、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不足、核心技术原创性技术不足、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亟待提升等挑战。藏粮于技,任重道远。

“中国的粮食安全决定中国的未来。我们要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这里面的关键是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生物育种。”万建民院士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一名稻田的守望者,将种子撒向少年们的心中。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