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园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各地名师齐聚南京一中,共同聚焦课堂教学变革

日期:2023-10-31 来源: 作者: 浏览:
A- A+

13个学科,近30节教学展示课堂,近400名教育同仁参会......10月27日-28日,南京市第一中学举办“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科育人暨第五届高中学历案研究论坛”,深耕教育教学一线的各地教育同仁齐聚南京一中,共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利明,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安桂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文叶,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陆静出席本次学历案研究论坛。

立意务实的学历案研究论坛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本次举办的论坛,既有关于新课程变革、育人模式探索的专家讲座,也有来自国家教成果奖获奖学校的经验分享,还有多省的优秀教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课堂,是课堂变革探索的一次集中展示。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利明在致辞中表示,南京一中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多年来在教育创新、教学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引风气之先,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此次举办的高中学历案研究论坛,契合南京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是推动南京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也是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改革实践的务实举措。学历案研究聚焦教学、深耕课堂,切实解决了课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等问题,真正实现在课堂情境中最大化的“在学习、真学习”。

“近年来,南京一中以学历案研究为主题,一体化设计与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表示,本次南京一中主办的学历案论坛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菜单,有学术的报告,有教学的展示,还有经验的分享,既是一次高中学历案设计运用的专题研讨会,也是一次高中课程改革10年探索的成果展示会,还是一次新课改背景下素养导向学科育人的教师培训会。论坛的立意务实、内容显实、过程扎实,必将进一步扩清我们高中质量研究的行动路线,进一步推动高中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行动,进一步促进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术引领 经验共享

论坛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以“新课程需要‘新’教案”为主题,向教育同仁分享了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如何去适应、掌握新的教学方案。崔允漷所长认为,新课标出台以后,老师要有新的课程设计,不应该用以前的“旧船票”去登新的客船。他建议,教师要确定目标体系,要有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用学期课程纲替代过去的教学进度表,学期课程纲要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规划某门学期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南京一中校长朱焱作了题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理论审思和实践探索》的报告,朱校长向大家分享了南京一中在育人方式变革方面的积极探索及务实举措。朱校长从新阶段、新话题、新共识、新实践四个方面对创新育人方式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学校以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为契机,紧紧抓住“协同”这个关键词,对内强调构筑育人“生态圈”,对外强调构建培养“共同体”,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的探索。一是小课堂、大育人,“院士1课堂”已经举办了近30期,数万人次学生线上线下聆听参与;二是小院士、大实践,目前已有来自全省的41名“小院士”种子参加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三是小班化、大贯通,“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每年面向全市招收40名学生,这是南京市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四是小课题、大研究,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课题项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同台切磋 智慧碰撞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课堂展示是一场“重头戏”。来自江苏、河南、浙江、广东、四川5个省的32位优秀教师为大家带来以学历案为载体的各学科课堂呈现,学科融合、同课异构,每堂课都精彩纷呈!课后,相关专家对每节展示课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并就当下课堂教学的变革问题,与学科老师开展热烈的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寻找答案。

学历案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思考研究,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更新完善。论坛现场,嘉兴市第一中学原校长、嘉兴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卢明,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校长李玉国,成都市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毓舜3位专家分享了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学历案”教学经验分享,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在现有的成果中取长补短,互促共赢。

据悉,本次论坛开通了线上直播通道,来自北京、安徽、四川、河南、河北、浙江、广东、广西、山东等10个省15个市30多个学校、单位370名教师参会,南北校区共计575名教师参与展示课研讨。近20万人通过线上直播通道参加了本次学历案研究论坛。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