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园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毕飞宇见面会:为学生点燃文学的心灯

日期:2019-12-13 来源:南京市第一中学 作者: 浏览:
A- A+

2019年12月11日下午,冬阳煦暖,银杏灿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亲临我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漫步文学之旅,畅谈生命感悟。高一AP班全体学生、崇文文学社和朝不食读书社全体成员、学校领导和部分师生济济一堂,掌声阵阵,笑语连连,气氛热烈。

虚构是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面对当代文坛“大咖”,同学们毫不怯场,提问时表达清晰、流畅而富有启示性,不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更让毕飞宇老师连连称赞。

对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毕老师娓娓道来,亲切又满含智慧、漫谈而不失中肯。他说,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感知方式,想象之上则是虚构。英语中“小说”的意思就是虚构,通过虚构感受世界,超越了五官与手足的局限,使你和世界关系不一样。他鼓励同学们珍视手中记载自己生活感受的笔记本,有一天很可能激发你内在的力量,使你拥有这种感知世界的能力。

关于文学与阅读、阅历的关系,毕老师说,这因人而异,有的人——如塞万提斯——没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阅历使他写出伟大作品;还有的人更注重书斋生活,他们想象力丰富,也能写出伟大作品。总之,没有一本书是白读,没有一条路是白走,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帮助你。

文学就是认识人

有同学问到《推拿》的创作,毕老师作了一个形象的类比,中国有七千万残疾人,相当于英国或者法国的人口,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们,好像失踪了一样,因而受到深深的刺激,决定为他们写本书。正因为对人的观照,所以“目光明亮”(学生语)的毕老师能把盲人的世界写得如此深彻。毕老师强调,创作观、方法论永远也比不上世界观的重要,文学就是要去认识人、接纳人、表达人。

当谈到《玉米》创作和小说语言特色的时候,毕飞宇老师讲述了《小说月报》转载这篇小说时的故事,责任编辑当时打电话求证《玉米》作者毕飞宇是不是那个写《青衣》的毕飞宇,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因为那时他正在寻求语言表达的变化。他说,《青衣》的语言是修饰的、夸张的,而《玉米》则是乡村的、质朴的。而语言表达的变化,与作者内心的欲望有关,也与运气有关。

相信自己的老师

有高三的同学询问毕老师今年的高考作文他会怎么写,毕老师谦虚地说,请允许他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他怕“丢人”。他坦诚地说,自己没有指导儿子写过一篇作文,因为学校有专门的老师教,那些老师通过了高考、受过四年大学的专业训练、又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才走进你的课堂,所以你应该相信你的语文老师。他幽默地说:在他们家,老师拥有仅次于耶稣的地位。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定了规矩,永远也不说任何一个老师的不好,出现了问题就去和老师沟通,沟通不好,就再次去沟通。总之,一定要信任自己的老师。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逝,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起伏中,尽管意犹未尽,见面会也接近尾声。同学们激动万分,一个个手捧毕飞宇先生的作品,请他签字为念,如此亲近自己的“文学偶像”,其实也在很多同学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种子”。 本次见面会之前,毕飞宇先生也为我校崇文文学社题辞“崇文、崇真、崇美”,和语文组老师简单座谈,并合影留念。


尤小平校长致欢迎词

毕飞宇老师发表感言

毕飞宇老师为崇文文学社题词

毕飞宇老师与语文教研组组长魏荣葆(左)和汪波(右)两位老师合影

毕飞宇老师为语文老师签名

语文教研组组长魏荣葆老师主持“面对面交流活动”

高一AP班学生梁家楠为毕飞宇老师献花

尤小平校长向毕飞宇老师赠书

同学们向毕飞宇老师提问

毕飞宇老师与学生互动

交流会现场

师生们在认真聆听

毕飞宇老师为师生们签名

毕飞宇老师接受记者采访

毕飞宇老师与语文组部分老师合影

尤小平校长与毕飞宇老师合影

毕飞宇老师与高一AP班学生合影

海报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