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园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家校共育 凝聚合力 共享教育智慧——国际部举办首届“家校共育”好家长表彰大会暨颁奖大会

日期:2018-12-26 来源:南京市第一中学 作者: 浏览:
A- A+

2018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市第一中学国际部举办首届“家校共育”好家长表彰大会暨颁奖大会。校长尤小平给获得表彰的家长们颁奖,党委书记张苏皖为担任学校的“家校共育”顾问颁发聘书。表彰分为“教子有方奖”、“项目贡献奖”、“乐于奉献奖”三大奖项。2016级钱睿佳同学的妈妈是“教子有方奖”获奖家长之一。钱睿佳同学在现场的演讲中表达了她对父母的感恩,也介绍了她父母亲的教育方法与理念,感谢父母亲对她充分的信任,培养了她独立处事的能力。2015级毕业生张天蔚的爸爸张辉被评为“项目贡献奖”,他不仅对自己的孩子无私付出,还特别支持学校国际部的工作。作为一名“编外文案”,无论是学校的毕业典礼、还是慈善行走、科学小达人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还是孩子精神的家园。只有家长与学校的育人理念保持一致,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成长环境。

活动邀请到南京电视台18频道《听我韶韶》节目主持人吴晓平先生,他的演讲《永远的起跑线》引起现场家长们的共鸣。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姜林杉女士也作为嘉宾来到活动现场,带来散文朗诵《写给儿子》。五位来自《林杉声音杂志》共读社的河海大学学生们为师生们朗诵《我们长大了》。精彩的朗诵声情并茂,催人泪下。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告别懵懂的少年时期,跨入蓬勃的青年时期。孩子一天天长大,是每一位家长最深切的愿望,又是心灵深处最无法言说的失落。

南京一中国际部主任黄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欢迎家长参与教育,但不希望看到家长“干扰”教育。为此,国际部每年要为家长组织12场讲座,探讨家校共育,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这次国际部给家长颁奖不仅是对家长的一种充分肯定,另外也希望借此机会鼓励家长正确认识和参与“家校共育”的合作模式,形成家长支持学校,学校引导家长的良性循环。

主持人:国际部语文教师李翔

2012级班主任孙晓蓉老师宣读颁奖词

2013级班主任曹慧敏老师宣读颁奖词

2014级班主任吴中英老师宣读颁奖词

2015级班主任白晶老师宣读获颁奖词

2016级班主任孙绪阳老师宣读颁奖词

2017级班主任陈丞老师宣读颁奖词

2018级班主任严婷老师宣读颁奖词

班主任与获得《教子有方奖》的家长合影

班主任与获得《项目贡献奖》的家长合影

班主任与获得《乐于奉献奖》的家长合影

尤小平校长为“家校共育”好家长获奖者颁奖

2016级AP班在校学生钱睿佳讲述《独立人格培养》的故事

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林杉老师朗诵《写给儿子》的散文

李翔老师在采访林杉老师

2015级AP班家委会主任张辉讲述《九十年的家校情怀》的故事

南京电视台18频道《听我韶韶》节目主持人吴晓平发表《永远的起跑线》演讲

《林杉声音杂志》共读社、河海大学学生朗诵散文《我们长大了》

张苏皖书记为南京一中国际部首批“家校共育”校外顾问颁发聘书

“家校共育”表彰大会暨颁奖仪式现场

“家校共育”表彰大会暨颁奖仪式现场

“家校共育”表彰大会暨颁奖仪式现场



附:2016AP班在校学生钱睿佳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高三ap的钱睿佳,今天在这里谈谈我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点点滴滴。首先,我的父母很神奇。

父母对我采取的教育方式和大部分的家庭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当我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被逼着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我总是在一边幸灾乐祸的笑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我的父母从小就不逼我做任何事情。他们采取了放养式的教育模式。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我有做任何事情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对我所做的一切行为负责的义务。

父母这样的放养从我懂事起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我想,在临近申请季末尾当我在这里坐着活动发言写着文书的时候,我的父母此刻应该是在德国愉快的过着圣诞这一点,应该足矣让大家有深刻的体会。当我每次在托福或是sat机构看着大批大批的家长来像机构咨询但却鲜少看到他们的孩子开口问些什么甚至看不到他们孩子的身影的时候,我的父母只会询问我报了哪些机构要交多少钱,以至于他们到现在说起我在哪里学的标化考试还有些许一头雾水。当我在期中期末考试前一晚复习的时候,我的父母会兴奋的跑进我房间告诉我哪部哪部电影上映了要不要去看,然后在我告诉他们我明天要大考的时候才意识到我要期中考试了,于是很安心的留我在家里复习而他们大摇大摆的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我初二建业区地理生物小中考模拟的时候,我的父母拉着我翘掉了一模去菲律宾玩了十来天并激烈的讨论在给老师的假条上要不要跟风写上一句“世界那么大,我要带我女儿去看看。”当我五月奋战AP的时候,我的父母乐呵呵的跑去欧洲玩了半个月,导致我在AP考试的那几天不得不住在考场附近的宾馆每天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当我孤身一人跑去美国打比赛的时候,他们还在意大利的街头欣赏欧式古典建筑。通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很乐意的和父母一起玩,因为我一直知道他们是很会玩的父母,也因为他们很早就教会了我:无论是考试的计划安排,辅导机构的筛选,和留学中介的沟通,还是对学习申请的安排,都是我自己的事情。

尽管这些事情说起来是会让一些家庭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这些确确实实就是在我成长的这十几年内我的家庭所发展出的模式。并且,骄傲的说,我从未怀疑过自己是亲生的这件事情。

我的父母教给我的,是他们身上所同样体现着的,独立、自主、自信和拼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条路要拼要闯,我们无法依赖着谁,哪怕那是父母。所以我的父母告诉我的,是无论走在哪里,家都在那里,父母的支持都在那里,永远不变。他们时不时地跑出去玩,是因为他们明白作为他们骄傲的女儿,她一定会把自己照顾的好好的;他们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一句“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女儿只要高高兴兴的做她自己就好了;他们会在夜深的时候贴心的端上一碗麦片和糖果然后调侃我是不是最近食量又变大了;他们会给熬夜的我泡一杯白桃乌龙,并且有这个为起因,母亲培养起了她除了油画水彩瑜伽书法古琴调酒烹饪外的 第八个爱好,收集茶具和泡茶。他们会顶着12个小时的时差和远在美国夏校作为唯二的一个中国人没办法和大家找到共同话题近乎被孤立的、趴在被子里想家的我聊天;他们会在我论文研究项目找不到采访者的时候帮我联系到他们大学做慈善的同学;他们会满世界的玩,有时候带着我有时候不带着我,但他们一定会买下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给我,絮絮叨叨的讲他们在旅行中遇到的好玩的人和事,我也会在美国做school visit的时候用纪念品把行李箱压的鼓鼓囊囊的带回来送给他们。

我爱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爱着我,并且他们成为我前行的力量的一部分。这一点对在座的所有人都适用。并且毋庸置疑。

他们所教会我的东西,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对自己爱好的坚持,说走就走的对美好景色的追寻的随性,对工作的负责,对生活的认真和热爱,都切切实实传递到了我这里。我知道那是父母留给我的瑰宝。至于我和父母本身,我们都是彼此最珍贵的宝藏。

谢谢大家!


2015级家委会主任张辉先生演讲稿


九十年的家校情怀

1932年,南京一中的前身——首都中区实验学校的第一届高中师范科,有一名叫“刘常庆”的同学毕业了。他选择做一名老师,后来结婚生子,1944年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长大后作为知青随着时代洪流扎根苏北大地,79年回到南京,也做了一名老师;女儿于1970年生下一个男孩,男孩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两年老师,后来进了银行,但是他一直保留着做一名老师的梦想;1999年,男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取名张天蔚,2015年,张天蔚代表整个家族重回南京一中,成为南京一中国际部的一名高中生。2018年张天蔚从一中国际部毕业,有一天他说,等我回国,说不定就来一中当音乐老师。

这是一个时代的轮回,是一个老南京家族的轮回,也是一个教师梦想的轮回。这还是一个家族与南京一中不变的约定,无论时光荏苒,这个家族与一中的牵挂始终不变。

我就是那个1970年出生的男孩,从我的外公刘常庆先生在一中读书开始,至我的孩子张天蔚从一中毕业,光阴飞逝九十年。

因此,我对南京一中有种割舍不去的深厚感情。

2015年,儿子参加新生的慈善行走活动,我作为家委会成员积极组织安排家长们做好策划、宣传、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使得这次慈善行走活动非常圆满。这次活动使我产生自己就是一中人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一中大家庭,一中是我外公的家,也是我的家。从此,我毫无怨言地为一中国际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成为国际部的校外文案。只要有活动,我都愿意为活动撰写文案,用几代人对一中的深厚情怀,用自己仅有的一点文字功底,为一中国际部的“小达人”活动、“科学素养”活动、“人文素养”活动、“毕业典礼”策划等撰写文稿。尤其在毕业典礼策划活动中,我和黄主任、乐团的刘大进老师一起工作了三个月。外表上,我假装自己是一中老师,内心里,我就当自己是一中的职员,连学校的门卫看到我来一中都开玩笑地说,来上班了?

之所以对南京一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说到底,不仅因为自己的家族与一中有渊源,更是因为一中有一批工作勤勉,做人实在的老师。从校长书记到普通老师,每个人都踏踏实实,与他们交往,心里不慌,没有被忽悠的感觉,有的就是中肯的建议,谆谆的教导。这是校风使然,而校风是历经几十年洗练而沉淀下的一个学校的文化。

或许,我们家族与南京一中有着相同的文化诉求,彼此惺惺相惜。在我母亲的家族里,八个兄弟姐妹中,有四个都是老师,这就是跨越九十年的家校情怀。

我还会继续为南京一中服务。

谢谢大家。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