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媒体报道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媒体报道

立德树人,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日期:2023-01-16 来源: 作者: 浏览:
A- A+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新征程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5日,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省政协委员、南京一中校长朱焱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23江苏省两会“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共话如何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主持人:新时代呼唤拔尖创新人才。结合您的工作,您认为新时代最需要什么样的新人才?

陆延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引发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深刻变革,亟需充分释放创新驱动的动力、提升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同样也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新人才,应该体现“德为先、能为重、适为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要有广博的知识技能与卓越的专业素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与创新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与领导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全球素养;要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特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不断迭代更新。

朱焱: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从时代背景上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从个体角度来说,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良好的品质,比如钻研精神、刻苦学习的意志、善于合作等。从国家需要角度来说,亟需在高精尖领域、在基础学科方面能够有原创性成果和引领未来的人才。

主持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自有其规律,从学校角度,如何为他们打造精准的培养体系?

陆延青:南京大学素有重视本科教育、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优良传统。学校在“三三制”基础上构建实施“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以更高水平的科教融合和前沿引领、以更宽领域的学科交叉和通专融合、以更广覆盖的育人元素和部门协同,扩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广度。在制定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更加突出育教融合,努力培育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锻造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科教融合育人是一大特点。学校人才培养部门、科研部门正在联合研制《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育人的实施意见》,制度化强化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可以说,在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学校有一批致力于塑造学生品格与品行的“大先生”。自2020年起,南京大学实施“科学之光”育人项目,目前已有11位两院院士、32位长江学者、26位杰青等189位高水平教师走上讲台,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24门系列通识课,还设置线上直播面向中学生开放。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科学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育人实践还在继续,今年我们启动了“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将有一大批优秀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深入参与本科教学,成为青年学子的科研导师、生涯导师、人生导师。

朱焱:我觉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何去发现,二是如何去培养。发现人才苗子是个科学问题,不能简单用学业成绩来评判。而且,发现苗子要尽早,要给予专门的关注和培养。现在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高校已经在与中学联动协作、贯通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尽早发现人才。在培养方面,我认为要把面向全体、面向部分两个层面都做好。面向全体就是要把学校这片土壤培好,让更多的人才冒出来;面向部分,指的是培养好初步找到自己发展兴趣和大致发展方向的学生,1年多以前,我们开启了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计划在3—5年内邀请100位院士走进学校,授课开讲。目前,活动已经开展了20期。我们希望为学生创造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会,让有潜质的学生更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我们还和省工程师学会联合共建了“江苏少年工程院”,面向全省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主持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的过程,如何加快构建与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陆延青:聚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南京大学将通过推动“三大机制”稳步发展,推进师生综合评价改革,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在完善教师教学动力机制方面,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构建本科教育教学荣誉体系,设置责任教授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扩大奖教金奖励力度,健全教师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在完善学生学习动力机制方面,启动学生综合成绩单改革,打造五育项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将推进“出彩计划”,着力构建学生支持帮扶体系,完善院系引导机制,通过出台《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激励办法》,将育人要素纳入院系考核中。此外,还将结合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探索构建院系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指数,引导帮助院系明晰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朱焱: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科学问题,要将创新人才的发现、甄别、培养、评价工作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去年,我们立项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就是准备花大力气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目前来看,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更多地还在“校”的层级,更多的是案例式的呈现、经验式的总结。建议高校能够更多地开展此类研究,教科研部门也要加大对这一类课题的立项力度。而且,人才培养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比如,全省各级科协在资源、人才、载体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高新技术企业、研创园等拥有最前沿的设施设备和项目,不少校外教育机构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丰富的科技活动和课程。这些都是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基地。协同发力、加强整合,有利于早期的发现和培养,让后备人才层出不穷。

新华日报记者 杨频萍 张宣

(报道链接:立德树人,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