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少年工程院!
微信
微信
|
抖音
抖音

江苏少年工程院课程体系

日期:2023-02-22 来源: 作者: 浏览: A- A+

一、培养目标

1、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浓厚的科学兴趣,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能力,培养期间有作品发表;

3、具备较强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以及立志报国的科学情怀。努力成为具有创新潜能的理工科后备人才。

二、培养途径

1、创立学校、工程师协会、科协、企业的综合联合机制,建立小院士培养导师库,负责指导小院士的学习、研究和考核,参与小院士项目研究的成果答辩;

2、用学时制的课程管理模式来保证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形成;以学科融通、学段分级的形式,建立小院士分级培养体系;

3、通过做中学、做中悟、悟后做的形式,提高培养方式的多样性、参与性和创新性;

4、在院士工作室的指导下,以分组项目研究的形式,让培养对象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分工协作、对符合小院士人才标准的学生颁发小院士证书。

5、利用优惠政策,招聘高端人才,进行课程设计和研究活动指导,形成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培养课程

通识类课程是为掌握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学科融通式课程,采用讲座式、授课式,以及课程基地浸润式等学习模式,使培养对象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是小院士培养的奠基课程

1、科普类课程

让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知识、知道科学技术的应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情怀的一类通识课程。

2、方法类课程

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所要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原则的探究过程与方法;掌握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学;培养学生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共同特征的能力;具备相应的科学写作能力。

实践类课程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采用参观、调查、实验、考察、跟岗、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验式课程。

3、体验类课程

在某一亲身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的一类课程,包括直接感官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精神感悟体验等。以项目跟岗、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体验为主要形式。

研究类课程是在知识能力实践的基础上引入项目学习,就真实的问题进行真实的研究,形成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小院士培养的登峰课程。

4、项目类课程

运用各种方法,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组织起来,进行基于真实问题、实现某一独特目标的行动过程,最终以科学报告、科学作品、科学论文为成果进行评价。过程中院士工作站、专家库为主要资源对项目进行过程性指导。

四、平台建设

1、院士1课堂

“院士1课堂”是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江苏省科协指导下,在江苏省普通高中首家开设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南京一中将在三年内聘请100位院士开设讲座,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基本实现每周一位院士走进南京一中,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2、科学类课程基地

依托现有的省级物理、生物、地理课程基地,打造一个融合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个性化、跨学科、浸润式学习空间,建立基于问题、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支持系统,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培育科学素养。

3、校外实践基地

整合共建单位的特色优势,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高端企业的优势资源,甚至包括国家重大工程现场,建设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实践基地,提供给学生参观、研学、实验、跟岗等诸多实践场所,让他们经历真实的学习,形成真实的技能增值和科学素养提升。

4、院士工作室

在继续做强院士1课堂的基础上,在南京一中南北校区首开三个工作室,分别为“饶子和院士工作室”“武向平院士工作室” 和“周志华院士工作室”,借助院士及其团队的力量,形成多个领域多个方向的研究项目,并对小院士培养对象的项目研究提供专业指导,实现院士团队与培养对象的深度对接、高端引领。

THE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