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团委社联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 - 团委社联

中考前应该注意的几点

日期:2012-01-16 来源:南京市第一中学 作者: 浏览:
A- A+

初三考前辅导

 

1、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以后,同学们可能会有的心态:

(1)紧张心理:害怕,着急,烦躁,容易情绪波动,吃不下睡不好。

(2)失望心理:为不理想的一模成绩烦恼,没精打采,想放弃,破罐子破摔。

(3)负罪心理: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周围人的期待。

(4)迷茫心理:“下面该干什么?中考到底怎么考?中考以后我会去哪里?”

2、考试靠什么?

要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一靠自己的实力,二靠答题的熟练技巧,三靠考试时的良好心态。

(1)实力,主要指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三年的学习,特别是经过总复习,每位同学都有一定的实力。现在再想有大的腾飞是不太现实的。

可以经过统一练习,查缺补漏,进一步增强实力。

最后阶段,不要搞突击练习,不要搞大题量的训练,也不要再做新题“撒大网”,而应该采取“收缩战术”,在做过的题中找漏洞,做一些巩固性的复习,避免把身心搞得过于疲劳。要回到基础上来,抓住《考试说明》,把书读薄,抓住重点和特点,建立结构体系,进一步充实实力。

(2)技巧,主要是指审题和答题的巧妙技能。

中考试题一般不会设置审题的障碍,但还是要坚持审清试题的内容范围与要求。审题能力强,是提高正确答题和答题速度的前提条件;审题能力差或者马虎,是做错题和答题速度慢的原因之一。培养审题技巧,就是要注意平时训练,拿到试卷,要迅速而准确地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千万不要马虎大意,防止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答题的技巧一般包括:快速浏览全卷,对试题的内容、难易、要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采取先易后难的答题策略,力争每做必对,能够得分的一分不丢;合理安排每道题的答题时间,留有一定的检查修改时间;注意挖掘试题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已知解决未知;不要轻易放弃难题,不要因抠难题而耽误中低档题的时间,要把难题安排在最后做;对于综合性、灵活性较大的试题,不要套用固定的模式,而要用多角度、多层次、联想等思维方法,发挥创造性。

(3)心态,指心理状态。

考试,既不要过分紧张和畏惧,也不要盲目乐观和轻敌。战略上要藐视,相信自己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努力,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胜券在握。战术上要重视,认真答好每科试卷的每一道试题,该得分的一定要拿到手

临近中考怎么调整心态?

每个人即不要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要没有目标,抱侥幸取胜的心理。

忘记第一次模拟考试的结果,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今天。

  制定好作息时间。把每天的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的时间安排合理,按计划行事,防止在家复习忙忙乱乱。

进入中考时间节奏。按照中考时间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有助于进入考试状态,在考场上正常发挥。有些考生认为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试题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抓不住感觉,手生,影响发挥。建议考前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到考试时以平常心态来对待。

  保持“适度紧张”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考生的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考前心理不外乎3种情况:一种是过度紧张,一种是满不在乎,还有一种是适度紧张。前两种情况都不足取,只有“适度紧张”才是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考生信心十足,平心静气,精力集中,思维敏锐,答题准确。

  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心理学研究证明,早上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前半小时记忆效果最好。建议考生在这两个时段复习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内容。

  注意饮食,防止胃肠疾病。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平衡营养。不可大鱼大肉,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情绪安定,不利于考试。

  调整生物钟。从考前十天开始就不要再开夜车了。根据自己情况在10点到11点入睡。一般保证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中午午睡20分钟左右或卧床休息半小时。考前一天晚上不可过早上床,否则很容易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使情绪烦躁不安,影响考试。

  心平气和,防止烦躁。不想考试后的事,不与人争论问题,心平气和地对待考前的一些事情。考前有些紧张担心在所难免,有些焦虑不要看得太重,否则会影响考试。每天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复习之后,通过回想自己这一天的收获,比如“我今天又做对了哪道题”、“我今天又发现了哪个漏洞”,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收获都加以肯定,以此来调节情绪,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

  增强信心。从现在开始不再做难题,不再一味地、漫无目的地做新题。强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增强信心。每个人掌握的知识程度不一样,中考的目标就不一样。只要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就是中考成功。临考前几天,每天挺胸抬头快步走,有助于增强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迷信。信心是中考成功的灵魂,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就能达到你的目标。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