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专题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课题主持人、江苏省政协委员朱焱在2023年省政协会议的联组发言

日期:2023-03-02 来源: 作者: 浏览:
A- A+

创新人才新要求 基础教育新使命 

朱 焱

南京市第一中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重大部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战略要求,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我们的认识:要高度凝聚拔尖人才培养的共识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此后, 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专门强调。2020年,教育部在36所高校实施“强基计划”,开启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新篇章。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国科协十大会后,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进一步凝聚。教育部当年提出:要以超常规格培养拔尖学生为重点,打造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格局,启动“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础教育开展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有时存在认知误区,比如:基础教育提拔尖人才培养是否太早?基础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是否有悖教育公平?等等。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坚持的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更深刻认识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那么,就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在基础教育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问题。

一是旗帜鲜明提要求。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从立法、投入各方面整体布局。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也进行过探索。现在,要回应国家战略,回答时代之问,基础教育就必须承担新使命新任务,为有潜质、有兴趣的青少年提供专门、专业的培养。这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二是理直气壮做工作。人的能力结构、思维特征各不相同,因材施教是基本规律。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需要“甄选”“识别”,不能把它简单与“掐尖”“抢生源”等同起来,当然也不能“拔苗助长式”选拔。我们南京一中2022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就是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我们同时邀请了高校专家共同参与。

二、我们的行动:江苏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

2011年,教育厅下发通知,全省遴选了14所试点学校,提出“选拔具有创造潜质的学生 创新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2022年,省教育厅在南京大学召开 “双高”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会议,研讨江苏方案。去年,南京市教育局在学科特长生招生中,特批南外和南京一中开展“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 项目,单独招生、专设课程,丘成桐先生于去年暑假专门面见了这些学生,葛道凯厅长也也亲自调研过一中相关工作并给予指导。

这里,很感谢江苏省科协,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中给予大力支持。以我们学校为例,2021年5月,南京一中开启“院士1课堂”课程,当天16位院士齐聚一中共同研讨,计划3年邀请100位院士走进一中,开设100场讲座,目前已有20多位院士开讲(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中国天眼负责人武向平院士、水伏研究专家郭万林院士走进学校),每一期都在线上共享,我们正将100期编辑成册,让全省更多的学生受益。2021年,我们和省工程师学会联合倡议,成立了江苏少年工程院,为有特殊资质的学生搭建平台。不久前,这方面工作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关注,做了专题呈报。

三、我们的建议:多方协同上下贯通,用项目平台务实推进

1、加强研究,把甄选、培养、评价工作纳入科学的轨道

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在“学校”层级,案例式呈现、经验式总结。人才培养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从苗子的发现、甄别、培养需要系统研究。建议高校的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参与,教育科研部门对这类课题多给予立项。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目前,中小学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在丰富课程上,尚缺乏对育人模式的整体设计。建议从省级层面或者在省级支持下,由各市进行政策研制,选择有基础有热情的学校实验,给予支持。特别要加大中学六年的整体培养。实验中政府加强管理,教科研专家躬身入局,确保实验大方向。同时,推动相关方面立法。

3、整合资源,协同发力。

全省各级科协在资源、人才方面有较大优势,高校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室,高新企业、研创园拥有最前沿的设备和项目,校外教育机构也面向学生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和课程。这些都是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基地。协同发力,有利于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